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》教学设计
25、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
开平区第一实验小学 李彦友
教材分析 | 这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、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、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,具有不同凡响的人文性价值。作者用生动的语言,雕刻精美隽永的短文,表达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。展现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,在奇特的风景里,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。在“美丽奇特”的境界里,潜移默化的营造净化心灵的氛围。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,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,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,自然而然地受到“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”的人格教育,真正起到丰盈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的作用。 | |
学情分析 | 学生学习本文时,即将结束小学五年级的学习,在本学期所注重培养的阅读能力方面,已经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理解词句的能力,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、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。但是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、培养阅读情感、明白做人的道理。 学生对于作者是如何写出景物特点的需要教师的引导 | |
教学目标 | 1、有感情地朗诵课文,背诵第3自然段,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。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,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,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。 3、作者描写景物方法:以小见大,观察和思考相结合; | |
重点、难点 | 教学重点: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,读通,读懂课文,读出感情。 教学难点:体会“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”的境界,从中受教育。 | |
教法、学法 |
1、教法:教材文质兼美,但较为浅显简明,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、接受, 主要采用把握重点读议结合,并辅助采用“情境渲染法”等。 2、说学法: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,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,做到联系上下文,边读边想,读议交流。 | |
教 学 流 程 | 媒体运用 | |
明确目标
导入课题 | 直接导入: 上节的学习,我们知道了初步了解了德国人爱花,以及季羡林先生曾两次去德国。
| |
初读课文
粗略感知 | 初读感知,引发赞叹,直扣中心 1、师:同学们,课文中有两句话即是作者的感慨又是文章的中心句,请快速浏览课文课文,找到这两句话。 2、生说;多么奇丽的景色!多么奇特的民族!(全班齐读句子。) 3、师:这句话中那个词形容景色?那个词形容民族?板书:奇丽 奇特
| 课件出示中心句 |
小组合作
细读品味 | 一、感受奇丽(自主学习) (1) 出示自学提示一:自由读文,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,划、记句子中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。 学生自主学习,汇报交流,指导朗读。 (2)预设一:花团锦簇、姹紫嫣红 <1>出示花朵的图片,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? <2>书中用的是哪两个词语?用的好不好?为什么? 抽学生读文,结合你的生活所见闭眼想象,“花团锦簇”“姹紫嫣红”是一幅怎样的画面? 学生根据插图,理解词语。指导朗读 (3)预设二:应接不暇 <1>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,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!放眼望去--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,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,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,应接不暇。 <2> 理解“应接不暇”: “暇”什么意思?分析字理 (4)师创境引读:多美的大街啊!放学后,孩子们穿过街头,他们看到的是—— 工作了一天的人们,下班回来,走在街上,他们看到的也是—— 年轻的季羡林初到德国,走在街上,他看到的还是—— 师生;生生练习朗读。(背诵)走过任何一条街-- 内容理解了,读的遍数多了,自然就能背诵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熟读成诵”,也是我们惯用的背诵方法。 引导:通过刚才的学习,奇丽这个词是形容什么的?(板书:景) 二、感受奇特(小组合作学习) 师:刚才我们感受了景色的奇丽,你从哪体会到民族的奇特? 1、师:刚才,我们感受了德国奇丽的景色,你又从哪里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奇特? (1)花的“脊梁”是哪?(花的背面,只能看到花的枝干、叶子) 板书“脊”,指导书写。 (2)他们养花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?我们是喜欢花的人在家养花,他们是—— 也就是说,德国人在家里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,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,只能看到花的—— 如果你是作者,刚到德国,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,你的感受是什么?(奇怪、不理解)好, 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。 引导:通过学习,我们发现德国人养花奇特在哪?(板书: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) 刚才是景奇丽,现在是什么奇特?(板书:人) 2、师:还有没有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? (1)结合上下文,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(课件:出示句子)板书: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 (2)具体理解,从哪些句子看出“人人为我”,又从哪些句子看出“我为人人”? (3)自己看别人的花,别人也看自己的花。这一种境界就是——“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。”也就是说:我种花给别人看,别人也种花给我看 我为别人着想,(别人也会为我着想。) 我为别人服务,(别人也会为我服务。) 我为别人奉献,(别人也会为我奉献。) 在德国,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,所以――每一家都是这样,(引读) (4)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,说的是什么方面的奇特?(板书:境界) (4)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有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的事例吗 ?(生举例)
|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要求。出示重点句子,播放视频。
课件出示图片
课件出示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出处
出示学习要求 |
课外延伸
拓展提高 | 理解体会“变化是有的,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。” (1)转眼间35年过去了,当1980年,季老先生再次来到德国时,德国发生了变化吗? (2)“美丽”指什么?还指什么? (3)这样奇丽的景色,这样奇特的民族,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,不值得我们赞美吗?让我们带着敬佩,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。(齐读课件:多么奇丽的景色!多么奇特的民族!) (4)梳理: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。 | 课件出示句子 |
课堂小结
单元回归 | 学完今天这节课,你有什么收获? 师小结:今天这节课,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,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,民族的奇特,更收获了“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”这份心灵的充盈。这个单元我们还会继续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,欣赏他们的奇丽景色,感受他们的民族奇特,相信同学们后面的收获会更多。
| |
家庭作业 | 请你描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,用上今天我们学到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,用小事件突出大主题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