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行四边形的面积
开平区第一实验小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
年级 | 五年级 | 学科 | 数学 | 教师 | 郭秀丽 |
课题 |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| ||||
教材分析 | 几何初步知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,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的安排的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、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中,同时,这节知识的学习又将为后面的三角形、梯形的面积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。因此,本节知识起到了呈上启下的作用。 | ||||
学情分析 | 通过观看微课和填写导学卡,大部分学生对于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基本清楚,但是对于“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等量关系?”这个难点比较模糊,课上可能通过动手实践加深理解。 | ||||
教学目标 (体现多维目标;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) | 1、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,会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。 2、学生在推导公式中,动手操作、动口讨论、动脑思考,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、语言表达能力、思维创新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。 3、通过公式推导,渗透转化思想;通过实际问题,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。 | ||||
重点、难点 | 教学重点: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,会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。 教学难点: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。 | ||||
教法、学法 | 自主探究,合作交流。通过观看视频和实践操作,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。利用知识迁移及剪、移、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,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,通过“剪、移、拼”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,把握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,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。 | ||||
教 学 流 程 | |||||
合作释疑
| 1、谈话引入: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,说说自学后自己存在的疑惑。 2、小组内交流。 3、全班汇报:我的疑问 预设:1、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×高? 2、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有几种割补方法? 3、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? 4、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为长方形? 5、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相等吗? 6、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,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变化? 4、归纳梳理“我的疑问” | ||||
交流展示
| 1、同桌两人一组,通过剪、移、拼,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。 2、小组合作要求: (1)画一画:利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一条底边上的高,并标注好各部分名称。 (2)剪一剪、拼一拼:沿着高把平行四边形剪开,看看能否把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?、 (3)说一说:小组内交流你的剪拼方法;并说说你的发现。 3、全班交流展示。 4、小结: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各种拼法我们都已尝试。其实,这样的剪拼方法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称之为“割补法“,希望同学们掌握这样的学习方法:化未知为已知,变新知为旧知,并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去。 | ||||
拓展提升
| 1、练习十九第1题 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,高是4m,它的面积是多少?
2、练习十九第2题
3、 练习十九第六题 引导学生理解: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。
| ||||
反思总结
| 回顾我们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,你有哪些收获?从中获得了哪些经验? | ||||
评价检测
| 1、练习十九第4题 学生在测量时一定要注意底和高必须是对应的一组。 2、练习十九第7题。 3、练习十九第8题 可以让同桌两人分别准备一样大小的长方形框架。操作时,一个长方形不动,另一个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。通过观察、比较后要明确两点:
(1)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,周长没变,面积变了。 (2)拉成的平行四边形越是显得扁平,它的高就越短,面积就会越小。 | ||||
教后记 | |||||
执教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》这一课,是第一次尝试“翻转课堂”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。一节课下来,喜忧参半。 首先说说这节课给学生带来的好处:全新的教学模式,学生们喜欢,课堂氛围活泼、生动。在这样的课堂既锻炼了学生的问题质疑能力,也提升了学生数学素养,课堂参与度极高。 1、培养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能力。课前学生需要观看微课和填写导学卡,在此过程中,学生既有自学的收获,也有自己的疑问。学生要想很好的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,就需要先认真阅读教材,然后才能完成相关的学案。我在归纳整理学生的疑问时,发现很多学生自学能力很强,提出了自己的质疑,而且很有课堂研究价值。可见学生真的是通读了本课的教材,令人惊喜。通过阅读教材,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会逐步形成,自主学习的能力会不断提高。 2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。我们都知道:“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!”质疑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最佳手段,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,不善于发现、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是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的。课前为学生准备的微课,我认为大部分学生能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如何进行计算,但是对于其推导过程和“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等量关系?”这个难点可能会比较模糊,。因此,在设计导学卡时,有这样一个环节:“我的疑问?”学生们提出了很多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,如“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×高?”、“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?”、“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有几种割补方法?”、 “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等量关系?”、“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,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变化?”……这些问题的产生,不仅激发了探究的欲望,而且使学生对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的更加深刻。学生带着个体的思考走入课堂,使得课堂学习深度得以拓展。 毋庸置疑,“翻转课堂”可以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,因此对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势在必行。通过学习“翻转课堂”的相关资料以及自己执教的这节课,带给我惊喜的同时,心中不免也产生了一些思考和困惑: 1、翻转课堂本质就是面向全体学生“以学定教”,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,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差异。但实际操作中,却出现这样的现象:学困生课前预习“导学卡”任务不能独立填写、完成,自主学习不主动;课上,小组的合作学习、交流汇报环节参与度极低,与中、优等生存在操作、理解上的差距,只是被动的听众。难以实现翻转课堂“人人参与,全员发展”的目的!是不是更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热情? 2、本节课的操作环节需要学生画出平行四边形的“高”。新知的学习需要旧知做好铺垫,虽然导学卡设计了此环节,可是发现还是有很多学生已经忘记高的画法,这时复习环节该如何处理?同时,一些相关的其他知识储备,如:长方形的面积计算、平行四边形特征等这些知识点是不是需要新授课之前进行复习?什么时候复习?如果放在课上,就需要增加课时,就会耽误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。如果不进行复习,这些知识点势必就会成为一些学生新知学习过程中的“绊脚石”! 随着“452翻转课堂”教学模式的初步尝试,我发现自己对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与感悟!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确需要不断地修正,不断扩展其深度和广度,使其更高效、更精彩! |